玉米以亩产1576.88公斤、1550.15公斤、1392.7公斤、1358.0公斤,分别刷新了全国百亩、千亩、万亩、十万亩最高单产纪录;
玉米以亩产1164.7公斤创全国玉米百万亩最高单产纪录,成为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甜菜以亩产9213.4公斤、8911.96公斤、4978公斤,分别刷新了全国甜菜百亩、千亩方高产纪录和全疆万亩方高产纪录;
水稻以亩产847.2公斤、794.2公斤,分别创下全疆千亩、万亩高产纪录;
春油菜以亩产367.42公斤、334.92公斤、297.98公斤,分别刷新了全国春油菜最高单产、千亩方、万亩方纪录!
2月25日,从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召开的州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了好消息:2024年,伊犁州直以16项全国或全疆第一的农业生产成绩刷新纪录。在干旱少雨、生态脆弱的西北边陲,这片土地是如何突破资源限制,成为全国粮食高产的“新粮仓”?答案藏在政策、科技、管理、绿色发展与质量安全的协同创新之中。
政策驱动:顶层设计的“指挥棒”作用
伊犁州直的高产奇迹,首先源于政策的精准发力。2024年,新疆统筹214.3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其中,伊犁州直粮食播种面积达638.1万亩,较上年增长6.3%,玉米种植面积更是同比增长9.6%。政策的“指挥棒”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上,更通过粮食安全责任制和高产示范田创建,将压力转化为基层动力。例如,霍城县500亩连片冬小麦亩产达795.8公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万亩示范田亩产720.4公斤,均创全国纪录。
这种政策导向还体现在产业链的后端保障上。伊犁州直通过建立102个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和3031家应急网点,稳定农民收益预期,让“种粮不吃亏”成为现实。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是伊犁农业突破产量天花板的“翅膀”。在察布查尔县的玉米田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亩节水30%、增产20%,单产高达1576.88公斤。而“干播湿出”技术的推广,使小麦出苗率从70%提升至95%,解决了干旱地区播种难题。
科研支撑同样是关键。伊犁州与江苏省农科院伊犁分院合作,完成鉴定、筛选、栽培等试验15项以上,引进种质资源80份、新技术2项,示范面积380亩以上。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超500人次,农民科学种植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伊犁州直还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年内培训1260人,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人才动力。
此外,农机装备的提档升级也为高产提供了硬件保障。北斗导航、无人机植保、高性能播种机等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9.5%以上,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管理创新:精细化与组织化生产
在伊犁的田野上,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墒情监测、无人机调度和精准施肥——这正是农业精细化管理的缩影。通过建立"田块数字化档案+智能决策系统",全州50万亩核心产区实现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施肥量精确到每株作物。霍城县万亩冬小麦基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将病虫害预警精确到3米×3米网格,农药使用量减少20%的同时,防治效率提升35%。
组织化生产体系则重构了传统耕作模式。察布查尔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级联动,统一供种、耕作、植保和收购,使玉米亩均成本下降200元。伊宁县打造的"农机服务联合体",整合217台智能农机实现跨区域调度,播种效率从日均80亩跃升至300亩。这种组织化创新让喀什镇万亩玉米田的机械作业效率提升40%,创造了亩产1392.7公斤的奇迹。
农民在这场变革中完成了从"劳力"到"技术员"的转型。州农业农村局搭建的"智慧农业App"覆盖12万农户,实时推送墒情数据和农事提醒。新源县种植大户王建军展示手机里的数据:"现在每块田都有专属‘营养方案’,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都精确到小时和克数。"全州通过3000余场田间培训,让90%的农户掌握全苗齐苗技术,霍城县农民李卫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技术员教我根据叶龄诊断施肥,收入翻番不说,每亩还少用了15公斤化肥。"
绿色发展:从高产到可持续的跨越
伊犁州直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也注重农业的绿色发展。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收集利用处理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通过整合资源建设饲料加工厂、有机肥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问题,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料。
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使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8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5%,建立了110个绿色防控示范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推进了节肥增效。同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加快推进,为科学种植提供了数据支撑。
质量安全:高产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伊犁州直始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与高产目标并行不悖。通过推进州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农兽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扩大风险监测覆盖面,伊犁州直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的目标。
乡镇监管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胶体金等新型速测技术的推广使用,使重点产品上市胶体金速测、承诺达标合格证粘贴率达100%。通过专项监测豇豆、芹菜、韭菜等突出品种,对禁用药物、违法添加行为“露头就打”,从源头守护了群众的“舌尖上的安全”。
这种对质量安全的重视并未影响高产目标的实现,反而通过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高产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例如,霍城县的冬小麦不仅亩产高达795.8公斤,还因其优质品质被列为国家粮食储备优选品种。伊犁州直的经验证明,高产与高质量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挑战与启示:高产密码的普适性
尽管成绩斐然,伊犁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但伊犁的经验证明,“政策引导+科技赋能+管理创新+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的多维协同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与此同时,伊犁州直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价值倍增。粮食应急储备体系与加工企业对接,让农户不愁销路;特色产业如薰衣草种植、蜂蜜加工等,则通过“绿色+深加工”模式提升附加值。例如,霍城县依托薰衣草产业,开发精油、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农户亩收益突破1.5万元。这种产业协同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