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在伊宁市潘津镇苏拉宫村的一片农田上,150余名农民围着一台正在调试的播种机屏息凝神——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春耕动员,而是一场关乎玉米种植的“技术革命”。在伊犁州农机推广总站与伊宁市农业农村局的联合推动下,玉米“40厘米+70厘米宽窄行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从试验田走向田间地头,成为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新法宝”。
图为技术员为农机户解说农机调试的重要性。孟霞摄
传统玉米种植多采用50厘米+50厘米等行距模式或者40厘米+60厘米不等行距模式,高密度下易导致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制约产量提升,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少昆团队研发的“40厘米+70厘米宽窄行种植模式”,通过优化空间配置,兼顾密植与通风透光需求,为玉米生长构建了更加理想的小气候环境。宽窄行模式的核心在于“群体结构优化”,窄行(40厘米)集中根系生长,宽行(70厘米)为叶片伸展和机械作业留足空间,配合水肥精准调控,能实现光、温、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较传统模式可以提升产量,且植株倒伏率显著降低。
图为农机展示。孟霞摄
伊犁州农机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吴晓莉说:“推广‘40厘米+70厘米宽窄行种植模式’,首要任务是将播种机行距调整成40厘米+70厘米,为春耕生产做好机具准备。在农业生产中,农机手必须严把农机作业质量关,精细整地,筑牢高产根基,精准播种、合理密植,做好水肥精准调控与绿色防控工作,适时收获抓好机收减损工作,农机农艺相融合才能取得高产。”
技术创新离不开机械化支撑。近几年,伊犁州农机推广人员通过狠抓农机作业质量和机收减损,大力引进智能化、精准化的农机具,使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链条机械升级。
图为技术员为农机手展示如何调试农机。孟霞摄
在伊宁市潘津镇的培训现场,农机手们围着一台改装后的播种机,学习如何调整行距和株距。“以前种40厘米+60厘米,现在改成40厘米+70厘米,播种机大梁长度得从3.4米延长到3.7米,还要错开种肥沟,防止烧苗。”参与培训的该镇苏拉宫村种植大户兼农机手开沙尔·木合旦尔表示,今年将尝试新技术并期待亩产突破1.5吨。
“精准播种”“干播湿出”“一喷多促”“水肥一体化”“滴水齐苗”……这些专业术语如今已成为伊犁州直农民的“口头禅”。技术落地的背后,是农业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变革,州直农业实现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伊宁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科科长沙锋指出:“技术的价值在于可复制性。我们通过现场培训让农户看得懂、学得会,今年伊宁市计划推广30000亩,预计平均亩增产5%—10%。”
202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的收割试验显示,宽窄行模式亩均增产和水肥利用率效果显著。伊宁市潘津镇农机站干部热依汗古丽·玉素甫算了一笔账:“通风好、光照足,籽粒更饱满,收购价每公斤还能高0.1元。”
随着“40厘米+70厘米”技术的推广普及,伊犁州正朝着玉米高产、高效、绿色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开沙尔·木合旦尔感慨:“从前拼体力,现在靠技术,这才是现代农业该有的样子!”(记者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