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走进新源县阿勒玛勒镇阿勒玛勒村阿依登·对山别克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头头“膘肥体壮”的新疆褐牛良种母牛,牛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宽敞的牛棚内。
图为阿依登·对山别克正在喂养新疆褐牛生产母畜。杜磊摄
阿依登·对山别克目前养了120头新疆褐牛,其中61头生产母牛、59头后备母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他养殖成功的基石,双列式全封闭式棚圈在冬季能保持5℃以上的温度,良好的通风设计又确保了圈舍的卫生环境。1600立方米的青贮窖储备充足,TMR饲料搅拌机更是能精准调配饲料。
阿依登通过采用新技术,实现了母牛“一年一产”,还通过“冷季配种+带孕上山”的方式,杜绝了土杂牛偷配现象,保证了犊牛品质,极大提高了繁殖率和良种率。
阿依登从2005年开始养殖新疆褐牛,通过冷配改良,他家的褐牛改良成效显著。“品系纯正的褐牛就是好,按2024年市场价格,9个月的牛犊能卖8000元以上,土牛只能卖2000元,差4倍的价格呢。”阿依登算着卖牛的账。
“去年4月,我给自家养殖的新疆褐牛生产母牛使用了技术,6月10日将带孕母牛带到夏草场放牧,草场为母牛提供低成本的优质饲草,每头牛可节省1500元到2000元的草料,放牧过程中母牛活动量增加,就减少了胎位不正和难产的风险。以前我们不懂‘带孕上山’,母牛什么时候下崽子不知道,成活率只有70%,现在通过新技术运用,我家的母牛生产时间基本在一个时间段,等母牛下山圈养的时候就是生产之时,方便了接生和管护,牛犊成活率在90%以上。”阿依登说。
新疆褐牛凭借其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优、放牧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畜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受限于冬季气候寒冷,低温环境对母牛的繁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母牛繁殖效率长期偏低,直接影响养牛业的生产效益。为突破这一瓶颈,伊犁州畜牧总站推广示范冷季配种新技术,夏季放牧“带孕上山”的管理模式,帮助养殖户优化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凸显品种改良成效,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以前生产母牛稍不注意就会错过配种时间,一方面造成人力、时间浪费,另一方面不利于怀孕母牛和初生犊牛管理,借助此项工作的开展,牛场实现了同期发情、集中配种、集中分娩,从而节省时间、节省劳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伊犁新褐种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说。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针对伊犁州直基层技术人员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养殖户需求,伊犁州畜牧总站肉牛技术团队走进养殖户牛圈、配种点及集中冷配点等,通过现场讲解、面对面实践操作、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人次,使养殖户和技术人员对新疆褐牛的“冷季配种+带孕上山”技术模式有了全新认识。
伊犁州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2024年末,伊犁州直牛存栏171.49万头,占全疆牛存栏的20.46%。新疆褐牛作为伊犁河谷的特色优势畜种,现存栏129.59万头,占全疆新疆褐牛存栏数的61.8%以上。
2023年至2024年,伊犁州在“东五县”全面推广新疆褐牛新技术,扩大新疆褐牛人工授精冷配覆盖面,累计推广应用5000余头,并建立了10个冷配站示范点,新疆褐牛生产母牛同期发情率达90%以上,平均受胎率达86.15%,同时犊牛繁殖成活率提高了10%。
“冷季配种+带孕上山”技术模式在得到农牧民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自治区畜牧总站、新疆畜牧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将伊犁州作为新疆褐牛高效繁殖模式推广示范点。
伊犁州畜牧总站副站长杨光维说:“新疆褐牛‘冷季配种+带孕上山’技术模式的推广和使用,为伊犁州褐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品质基础,不仅提高了新疆褐牛这个优良地方品种的群体选育水平,也成为了养殖户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记者韩莎莎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