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手套、可放大式剪刀、发光钥匙……这些原本只能在科普馆里看到的科技展品,在伊宁市第一小学学生的巧手中诞生了。在该校的“少年科学院”,一件件有趣的科技小制作整齐摆放在展柜上,它们生动记录着学生们在科技世界里遨游的精彩瞬间,也是学校以科技筑梦、赋能学生成长的真实写照。
3月17日,记者来到伊宁市第一小学“少年科学院”,看到总面积460平方米的科技教育矩阵,形成“五区联动”特色空间:青少年科普体验室、人工智能工作室、雏鹰航模工作室、VEX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工作室,针对学生组织开展科学体验、创意编程、人工智能、航模、建模、科技创新等各类科技实践活动。
图为学生在雏鹰航模工作室学习,师生交流。黄焱摄
据了解,学校年均投入科技专项经费3万元至5万元,以创造性思维和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可同时容纳200人开展科学项目训练及实践活动。学生在这里勤动手、善动脑,培养了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
在人工智能工作室,六年级学生张龙婷和同学们一起在电脑前做编程设计,她告诉记者,这两天在设计智能家居机器人。“通过各种科普类活动,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张龙婷说。
图为老师为学生讲解编程知识。黄焱摄
在2025年伊犁州第3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少年科学院”培养的“科创之星”穆斯塔法·艾力成为焦点。其获奖作品“多功能采摘辅助器”通过模块化设计,将高空采摘、安全捕捉、缝隙拾取等功能整合于便携设备中,从初步设计到原型制作,再到多次迭代优化,以其独特的设计、实用的功能表现及便捷的操作不断优化产品。
“只需要简单拉动绳索,即可控制木片的开合,轻松完成采摘、捕捉或拾取动作,在‘少年科学院’学习,让我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了能帮助别人的发明。”穆斯塔法说。
目前,“少年科学院”已会聚120名优秀社团学员,他们在这里探索科学奥秘,追求科技创新。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师资团队、硬件设施和课程的建设投入,校内辅导员们为学校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他们不仅协助开展教学、培训工作,还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在各级科技竞赛中,“少年科学院”的同学们屡创佳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第31届、第3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学校、全国人工智能示范单位、全国科学实验校、全国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们依托少年科学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带领学生遨游科学海洋,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作为科技特色学校,今后,我们将继续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以及动手实践能力。”该校人工智能工作室教师李麟说。(记者 黄焱 杨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