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催农时。4月2日,伊宁市巴彦岱镇铁厂沟村广袤的田野上,播种机轰鸣声此起彼伏。在伊宁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春播现场培训会上,“40+70厘米宽窄行密植”的创新种植技术成为焦点,标志着伊宁市23万亩春播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技术员正在向大家培训行距和株距精度的重要性。孟霞摄
“别看只是把传统的40+60行距调整到40+70,这10厘米的优化让我的玉米亩产整整多出60公斤!”在示范田边,种植大户张子沛指着刚播完种的土地向参观者介绍。去年他在1000亩试验田采用新技术后,单产稳定在1550—1600公斤区间,较传统模式提升4%以上。
准备春播启动。孟霞摄
据技术人员测算,这项看似微调的技术革新蕴含着科学种植的智慧:宽行距增至70厘米后,作物通风透光效率提升30%,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窄行40厘米的密集播种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配合精量播种机械将亩均用种量从2.9公斤降至2.7公斤。张子沛算了一笔经济账:“每亩节省种子成本8元,增产带来的收益超过200元,500亩地就是十多万元的增收。”
今年伊宁市将该项技术推广纳入重点农技工程,计划在全市建设3万亩示范田。“我们采取‘大户示范+片区辐射’的推广策略,已在5个农业乡镇开展现场培训7场次。”伊宁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温泽林介绍,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服务,从播种深度、株距控制到水肥管理制定标准化流程,确保技术落地不走样。
技术员正在测株距和行距精度。孟霞摄
在培训现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正在作业,农技专家手持测距仪实时检测行距精度。“传统播种机误差在5厘米左右,现在通过智能导航可将偏差控制在2厘米内。”技术员艾合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向农户演示设备操作,来自各乡镇的60余名种植户围拢观摩,不少人掏出手机拍摄记录。
随着气温回升,伊宁市春耕生产已经启动。伊宁市农业农村局统筹调配1.5万吨农资、检修1379台套农机具保障生产,预计5月中旬全面完成播种任务。温泽林表示,今后将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物联网墒情站等数字化手段,对示范田实施全生育期动态管理,为后续技术推广积累数据支撑。
在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伊宁市近3年累计投入18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良种覆盖率已达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65%。这场发生在田埂上的“播种革命”,正悄然改写传统农耕的产量密码。(记者孟霞通讯员张康迪力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