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亩芍药花海到智能可视农场,从土地流转的“双薪农民”到农旅融合的生态经济链……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正以“花”为媒、以“土”生金,探索出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4月9日,走进克伯克于孜乡园艺村的千亩花海基地,工人们一边种植牡丹树、黄芪,一边加紧完善景区设施。这里距伊宁市区仅12公里,昔日伊宁市的“后花园”正蝶变为自治区级旅游示范小镇。
图为村民栽种甜叶菊。孟霞摄
去年园艺村“两委”联合伊园农旅公司,通过招商引进新疆药旅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今年该公司投资380万元,打造集千亩花海、智能温室、可视农场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市民和游客可体验种植乐趣、徜徉花海打卡,大型绿植盆栽与药材种植更让产业链向文旅纵深延伸。“今年芍药花期预计吸引游客超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0%。”园艺村党支部书记闫兴堂信心满满地说。
闫兴堂介绍,今年村集体还自筹3.4万元沿主路种植格桑花,配合450万元基础设施升级,让“百花生态村”从蓝图走向现实。在阿热买里村800亩连片的甜叶菊田里,300多户村民正忙着栽种。村民古丽米热·艾则孜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费每亩1200元,务工日薪110元起步,收入翻了两番!”今年年初,阿热买里村引进霍城县金丰收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2239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集中统一种植甜叶菊。而甜叶菊这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到采收,用工量就达1万人次,5个月发放工资100万元,让村民们“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阿热买里村党支部书记尼亚孜买买提·吐尔逊说,通过“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村民自主监督土地流转与务工分配,既保障公平又激发参与热情。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昀昀表示:“让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多元创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跃。”
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副乡长余罡介绍,今年该乡申报7个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2400万余元,重点推进“五村联动”农旅战略:以园艺村花海、阿热买里甜叶菊为核,串联亲子娱乐、生态观光、药材研学等业态,打造“田园综合体”IP。“我们要让土特产变身‘金名片’,让好风景催生好前景!”
眼下,智能温室里绿植正在茁壮成长,千亩花海基地里的紫斑牡丹已深深扎根土壤中,甜叶菊的栽种正有序进行中。从“一产独大”到“三产融合”,从“传统耕作”到“诗意栖居”,克伯克于孜乡正以创新之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浓墨重彩。(记者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