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二、存在不足
第二章 “十四五”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发展目标
第四章 产业园区发展重点
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
二、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
四、伊东工业园
五、霍城经济开发区
六、伊南工业园区
七、新源工业园区
八、巩留工业园区
九、苏拉宫工业园区
十、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十一、保税物流园区
第五章 重点产业链式布局
一、煤炭煤化工产业链
二、石化新材料产业链
三、钢铁产业链
四、生物经济产业链
五、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
六、畜牧和水产养殖及加工产业链
七、绿色建材产业链
八、纺织服装产业链
九、硅晶光伏产业链
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十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
第六章 主要任务
一、释放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园区发展内核动力
三、推动多领域多元化融合,提升园区融合发展水平
四、增强企业梯队综合实力,提升园区产业主体能级
五、推进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生态内涵
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二、强化项目招引
三、完善基础设施
四、强化要素保障
五、提升园区服务
六、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成为推动伊犁州直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园区主体分工明确,各类园区特色鲜明
目前,州直产业园区涵盖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保税物流园区三大类共13个。其中,工业园区9家,包括3家国家级园区,分别是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下辖霍尔果斯园区、伊宁园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兵团分区);6家自治区级园区,分别是霍城经济开发区、伊东工业园区、新源工业园区、伊南工业园区、巩留工业园区、苏拉宫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1家,即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级园区。保税物流园区3家,分别为奎屯保税物流中心、伊宁保税物流中心和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初步形成了“国家级、自治区级”梯次发展格局,总体呈现出国家级园区为核心,自治区级园区为辅助的特点。
表1 伊犁州直重点产业园区名录
序号 |
园区类别 |
园区名称 |
等级 |
所在市(县) |
1 |
工业园区 |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 |
国家级 |
霍尔果斯市 |
2 |
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简称奎独园区) |
国家级 |
奎屯市 |
|
3 |
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 (简称边合区) |
国家级 |
伊宁市 |
|
4 |
伊东工业园区 (简称伊东园区) |
自治区级 |
伊宁县 |
|
5 |
霍城经济开发区 (简称霍城园区) |
自治区级 |
霍城县 |
|
6 |
伊南工业园区 (简称伊南园区) |
自治区级 |
察布查尔县 |
|
7 |
新源工业园区 (简称新源园区) |
自治区级 |
新源县 |
|
8 |
巩留工业园区 (简称巩留园区) |
自治区级 |
巩留县 |
|
9 |
苏拉宫工业园区 (简称苏拉宫园区) |
自治区级 |
伊宁市 |
|
10 |
农业科技园区 |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
国家级 |
昭苏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巩留县、尼勒克县、新源县 |
11 |
保税物流园区 |
奎屯保税物流中心 |
国家级 |
奎屯市 |
12 |
伊宁保税物流中心 |
国家级 |
伊宁市 |
|
13 |
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 |
国家级 |
霍尔果斯市 |
(二)规模质效稳中有进,综合实力逐步提升
产业园区是伊犁州直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主要承载主体,园区内经济体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州直园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177.50亿元增加至2020年196.39亿元,增长了10.6%。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016年320.99亿元增长至2020年483.56亿元,增长了50.6%。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从2016年61.20亿元增长至2020年132.22亿元,增长116.0%。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推动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强力引擎。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初步形成
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煤电煤化工、石油石化下游、钢铁及有色金属加工业、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纺织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20年,钢铁行业总产值73.3亿元,占比达15.2%;电力行业总产值69.2亿元,占比达14.3%;化工行业完成总产值58.0亿元,占比达12.0%;纺织行业总产值33.7亿元,占比7.0%;生物制药产值35.0亿元,占比7.2%;建材行业产值24.1亿元,占比5.0%。
(四)基础设施有序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高度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2020年,园区基础设施项目44个,完成投资31.31亿元。伊犁州直自治区级以上园区产业项目用地普遍达到“七通一平”供应标准,其中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园区达到了“九通一平”供应标准;园区道路、供电、污水处理、固废、供热等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43.8万平方米,为项目入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配套基础,园区综合服务能力和项目承载力不断增强。
(五)创新资源逐步集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和汇聚高层次人才为抓手,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汇聚各方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各产业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增自治州级科研创新平台7个、创新创业平台7个,奖励资金突破190万元。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边境技术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相继创建了11个公共服务平台,招引了25个高端研发机构落户,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通过积极培育和大力建设创新载体,创新资源不断聚集,成果转化供给有效增强。
(六)企业规模逐步壮大,企业梯队逐步形成
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高度重视企业培育和重大项目招引等工作,2020年入驻企业共4189家,比2016年增加了952家,其中,工业企业621家,规模以上企业141家,初步形成了一支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集聚初显、龙头骨干引领的企业队伍。2020年,新天煤化工、奎屯电力、川宁生物、伊犁钢铁等4家企业产值超30亿元,晶科能源、天棉、锦疆化工等11家企业产值超10亿,首钢伊犁钢铁、瑞祥焦化、和山巨力、安琪酵母、恒辉淀粉等63家企业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七)两化融合深化推进,智能制造成效初显
伊犁州直产业园区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智能制造方面,拥有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引导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深度开展两化融合建设,州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总数已达到36家;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新源工业园区3个园区被列入自治区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
(八)环保安全整治成效显著,绿色发展深入推进
伊犁州直各产业园区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严把项目准入关,严禁“三高”项目进入,同时大力推动绿色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开发绿色产品,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共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3家,绿色园区1家,自治区绿色产品1种,并带动实施了一批绿色改造项目。其中,紫苏丽人、川宁生物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
二、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伊犁州直产业园区在取得了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规模体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企业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等问题和不足,需在“十四五”时期重点突破,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一)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园区综合实力不强。伊犁州直虽然拥有3个国家级园区,但园区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体量整体偏小,综合实力偏弱。在2019年新疆国家级园区综合水平排名中,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6,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分别位列第9和第11位,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各园区主导产业雷同,产业整体发展层次偏低。一方面,各园区主导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占比较高,且不同园区之间主导产业区别不大,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还不显著。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偏弱,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较少。
(三)企业总体实力较弱,引领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仅有4家企业产值超30亿元,尚无百亿级企业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链中低端产品居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占比较小,在国内或行业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更少。
(四)创新驱动力偏弱,成果转化相对不足。州直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资金引导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仅0.3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现有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意愿不强,企业创新平台数量少、层次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提升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此外,受区位和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创新资源集聚难度较大,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等问题较突出。
(五)支撑保障能力不足,配套服务不够完善。一方面,仍有部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达不到“七通一平”水平,无法满足企业落地的条件,生产配套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市政公用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仍需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所需的蒸汽、天然气、污水处理等要素保障不健全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企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创新型、领军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新能源新材料开发与利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十四五”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各级重大战略和政策利好叠加,为园区发展带来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自治区等多级重大战略和政策利好叠加,为伊犁州直园区发展带来了众多政策机遇。国家层面,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制定了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对口援疆等特殊的政策支持,将有效改善全疆的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推动新疆进一步开放和发展。自治区层面,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新疆将重点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同时提出要做优做强十大产业,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为伊犁州直推进经济、工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伊犁州直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支点。自治州层面,“十四五”时期,伊犁州直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总量进入全疆第一方阵为目标,加快推进“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园区,构建彰显自治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这些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将为州直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速构建,为园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十四五”时期,新疆将重点围绕“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在国内大循环方面,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深入演进、新基建等政策举措全面落实,我国正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国内需求将日益旺盛,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这为伊犁州直园区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国际循环方面,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将有力助推伊犁州直发挥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优势,开辟新的、更大的海外市场,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三)中央支持新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大发展,为园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014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新疆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大对新疆交通运输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新疆“四个交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交通枢纽中心建设规划(2016—2030年)》提出构建形成“四廊四轴四层级,双环闭合互联型”的综合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形成“东西两面辐射、南北双向畅通、枢纽集疏便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枢纽中心。2014年-2019年,新疆仅公路投资3973亿元,是1949年-2013年公路投资总额的1.53倍,新疆正逐步从国家交通网络“末端”向亚欧交通枢纽中心转变。“十三五”以来,伊犁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各项决策部署,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91亿元,建设里程6223公里,初步实现了东联西出、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格局。经济发展,基建先行,这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利好将为伊犁州直各园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遇。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持续深化,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呈现出许多新特征,产业形态、核心要素和竞争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科技创新已进入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新阶段,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成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正由工业经济进入新经济发展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转变期,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将加速伊犁州直各园区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进程,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新水平,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共进,提高生产制造与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五)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梯次转移,为园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资源、市场、环境容量等方面逐渐遇到发展瓶颈,许多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寻找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二次创业,特别在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使得国内很多生产企业以搬迁、新建、合资等形式在西部资源集中地投资建设项目。伊犁州在土地、水资源、电力、政策等方面具有较好优势,具备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梯度分工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可承接内地一些大企业集团的产业转移。这为伊犁州直园区下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一)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十四五”时期,外部发展环境整体上将比“十三五”时期更加严峻复杂,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出现萎缩,制造业增长乏力,下行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趋缓的势头越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州直园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难度,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也将加大。此外,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成本将有所增加,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难度加大,一方面会给直接出口的外向型园区对外贸易发展带来较多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我国面临对外贸易的压力也将导致国内配套生产业务的减少,给州内配套生产的非外向型园区带来间接影响。
(二)后疫情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部分产业外迁,突如其来的疫情暴露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过度分工的脆弱性和安全问题,世界各国为管控疫情而采取的停工停产、限制人流物流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球供应链中断。此次疫情过后,构建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降低对某一地区的依赖可能将成为各国发展的趋势之一,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供应链多点布局、增加海外地区投资、核心环节或者产能转移等方式,分散由于疾病灾害、地缘政治等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从而加速产业外迁进程。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接壤的国家多达8个,是我国边境线最长、邻国最多的省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采取了极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减弱部分投资商来伊犁投资的意愿,进而可能面临产业加速外迁的风险。
(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要求不断提高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自治区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对招商引资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对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能源资源类产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部署,我国将进一步推动“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未来环保法律将更加系统完备、环保标准将有序提高、环保监管将更加全面严格、安全生产制度将更加健全。在法律和制度的倒逼下,工业经济绿色发展趋势将更为突显。伊犁州直产业园区现阶段产业结构仍偏重于传统,尤其是农副食品加工、煤化工等产业占比较大且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步伐还不快,能耗和污染问题仍需重点关注,在新一轮的环保和绿色发展要求下,不可避免面临一些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劳动密集型大州”和“畜牧业大州”定位,统筹谋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各产业园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链式集聚”,着力推动园区产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营造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着力发展新经济和培育新动能,推动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动能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分工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伊犁州直工业经济核心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支撑力量,开创伊犁州直产业园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机遇,紧抓“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引导各园区加强与周边县市的产业对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共兴和合作共赢;发挥各园区区位交通优势,强化重要交通枢纽节点作用;强化园区与对口援助省市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先进园区“溢出”效应;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两霍两伊”一体化战略建设,推动园区内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在资源进口、优势产品出口、技术嫁接和资本嫁接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力争培育更多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先进企业,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开放水平。
(二)坚持因地制宜与错位发展相结合。从各州直园区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和比较优势,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自治区产业发展布局和现有产业结构,找准差异化发展的政策支撑点;认真研究区域资源禀赋,资源储量,资源品质,正确判断资源保障能力;认真研究市场需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对伊犁州的对外开放发展定位,引导市场主体发展外向型经济。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重点,促进产业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避免低水平同质化发展和重复建设。
(三)坚持龙头带动与链群推动相结合。围绕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群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培育若干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集团,优化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链群乃至产业链条。以州直园区为载体,加快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专精高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具有伊犁特色、产业关联度高、配套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区位和交通优势,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资源、环境、产业统筹发展理念,根据园区环境承载能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保障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重点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产业间、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坚持融合发展与要素共享相结合。坚持“伊犁州直一盘棋”“兵地一盘棋”思想,整合、优化、共享区域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统筹推动各类优质资源要素流动,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链接,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企业集聚、要素完善,推动园区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协作、链条互补、各具特色、各展优势、互融共进的区域融合发展格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兵地融合的决策部署,加强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兵地深度融合发展。
三、战略定位
按照中央、自治区以及伊犁州“十四五”规划部署和要求,围绕国家、自治区新时期对州直园区的发展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以“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牵引,深入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协调的伊犁州直园区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将州直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伊犁州直工业经济的核心载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力量,以及伊犁州直属县市打造天山北坡经济带西部经济强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西开放重要支点的产业核心承载主体。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州直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具体目标如下:
——规模总量方面。到2025年,州直园区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5%以上。
——产业结构方面。到202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总量的比重显著提升,建成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力强、融合发展程度深、绿色发展水平高的产业园区。
——企业实力方面。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居自治区前列、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等占全区比重均达到区内平均水平;工业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形成一批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绿色发展方面。到2025年,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制造体系,自治区级以上园区达到绿色园区标准,绿色工厂数量占自治区比重进一步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均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
第四章 产业园区发展重点
“十四五”期间,按照“劳动密集型大州”和“畜牧业大州”定位,统筹谋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牵引,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围绕伊犁州直重点打造的产业链对州直各园区进行链式布局,并结合各自产业实际,按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先导产业”分类提出各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形成州直园区“链上一体、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格局,持续强化国家级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自治区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建设运营,为伊犁州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新材料、生物经济、新能源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贵金属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协作、链条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融合发展格局。其中:
(一)霍尔果斯园区
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农副产品加工、纺织等主导产业,深入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贵金属加工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74%。
1. 主导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依托三优富信光电半导体产业园,招大引强,发展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主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加工及应用,延伸发展5G移动智能终端、照明、手机、家居智能电器、汽车智能等下游终端,形成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于一体、以半导体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以馕产业为主的食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集科研、包装印刷、电子商务为一体的食品产业加工出口基地;依托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建造植物工厂,形成以生产加工、设计包装、仓储集散、原料供应、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力争打造国家级进口农产品资源加工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出口基地。
纺织产业。重点依托凯沃国际、蕊团胶棉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服装服饰、针织、家纺、棉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坯布生产加工;招引下游婴童用品、居家个人护理用品、医用材料、军工材料等高端护理系列产品和消耗品产业链,打造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
2. 重点产业
装备制造。重点依托国盛车马赫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等重点项目,建立完善以机械基础零部件、汽车发动机缸盖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农牧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为主的组装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
新材料。以纺熔复合非织造布产业、碳纤维产业发展及其应用为主攻方向,横向打造产业群,纵向延伸产业链,建设以纺熔复合非织造布、碳纤维、石墨烯等材料应用为主导的现代新材料产业体系。
贵金属加工。发挥口岸及综合保税区优势,重点发展贵金属设计研发、加工制造、展示交易等环节,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推动黄金加工品类和加工模式创新发展,建成面向中亚的黄金珠宝首饰加工基地。
3. 先导产业
生物医药。充分发挥中药材进口口岸、药品出口口岸功能,构建以医药、食品、化妆品、生物农业等为支撑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医药研发、生产加工、展示交易、康养理疗等企业集聚,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
(二)伊宁园区
紧紧围绕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基地建设目标,坚持“高端高质、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出口导向”,重点培育壮大生物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现代服务业等七大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约35%。
1. 主导产业
生物产业。重点依托川宁生物、苏源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伊犁河谷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和畜牧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各类添加剂等生物化学和植物提取产品,延伸发展生物医药、特色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农业等。积极推动伊宁园区国家级大宗原料药产业集中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上下游配套延伸,形成引领伊犁州直生物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依托四美科技等龙头企业,结合招引新能源汽车项目,重点发展新能源房车、新能源环卫车等特种车辆。重点依托新疆环科重工等龙头企业,大力招引节能环保装备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节能锅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装备等节能设备。围绕新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需求,招引智能农机装备类企业,大力发展通用化、特色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产品。发展智能电气设备、智能仪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建筑电器等,同步发展断路器、空气开关、隔离开关等配套设备,积极引进智能电气设备企业。大力外引建筑工业化装备企业,重点发展PC成套设备,发展钢结构成套和关键焊接设备、数控切割设备、钢结构生产线和自动化焊接切割专机设备生产等建筑工业化装备。
电子信息技术。紧抓新疆参与国际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契机,积极招引国内知名的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积极发展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移动通信网络控制、5G接入网、核心网等设备制造。通过招引软件开发、云计算等企业,搭建具有日常生活、公共服务、商品交易、物流等功能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助力“智慧伊犁”建设。
新能源新材料。依托恒塑科技等龙头骨干企业,发挥新疆农作物、矿产等资源优势,通过外引内培,重点发展生物能源、先进纺织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发挥新疆丰富的稀土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特种功能材料企业,延伸发展储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2. 重点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依托伊牧欣乳业、亨瑞得食品等龙头企业,借助伊犁河谷和中亚地区玉米、牛羊、葡萄等特色资源,以推动优势资源产业化转化为方向,结合项目招引,重点发展肉制品、果蔬制品、乳制品等,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发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绿色建材。重点推进以房屋、市政、公园景观为主的混凝土预制件,以及以房屋、公共建筑及工业厂房为主的钢结构预制件发展。发挥矿建材原料、钢材原料等优势,通过引进国内先进企业及技术,推进节能保温材料的产业化,延伸发展保温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玻璃及节能门窗、建筑节能产品。
3. 先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电商物流、企业总部、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入苏宁、京东、顺丰等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冷链物流产业建设,促进冷链物流各环节有效衔接。围绕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要求,引进科技型研发类企业或科研院所、软件大数据类企业、总部类企业、传媒类企业等,为园区制造业提供专业的生产性服务。
(三)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
全方位配套霍尔果斯园区,持续推进机电装备、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约59%。
1. 主导产业
机电装备。重点依托中超电缆等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进金属加工、电线电缆、机电等项目,建成伊犁河谷乃至全疆机电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大数据云储存、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半导体电子元器件、5G关联产业、信息技术及软件应用,建成伊犁河谷乃至全疆电子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2. 重点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依托农夫果业等龙头企业,发挥新疆农牧产品资源优势,结合项目招引,重点发展树莓、樱桃等特色林果加工产业。加快推进英雄酒业、美食蓝食品等在建项目投产。
绿色建材。围绕绿色建筑产业应用需求,紧跟绿色建材产品智能化、环保化、功能化发展趋势,大力招引混凝土预制件、墙板、环保装饰材料等绿色建材项目,打造特色产品优势显著、研发创新能力强、高端产品占比大的绿色建材产业集聚区。
商贸物流。依托现有基础设施建设,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融资租赁、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精细化工、纺织2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生物经济、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乘用车、农用车及工具车、节能环保、绿色建材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21%。
1. 主导产业
精细化工。推动传统化工企业工艺技术升级,提高石化产业加工深度,发展石脑油、石焦油、白油等精细化产品。加快推动宝塔石化破产重组,进一步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加快推进800万吨/年重油制烯烃芳烃项目建设。重点依托和山巨力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动年产15万吨TDI达产、40万吨MDI项目建设,持续释放产能;充分发挥TDI、MDI项目引领带动作用,结合航空航天、医药、汽车、食品等应用领域需求,重点发展聚氨酯产品、聚乳酸、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新材料。
纺织产业。重点依托天棉纺织等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奎屯周边棉花种植优势,不断提高纺纱环节的技术水平,延伸发展差异化、功能化、高仿真类新品纱线和面料产品。同时,结合石化产业基础,积极应用石化新材料技术成果,探索发展面向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化纤产品。
2. 重点产业
生物经济。依托棉蛋白生物经济园等载体,以新大陆化学为龙头,建立纤维素基础原料生产基地,以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为发展方向,发展棉蛋白、纤维素深加工等领域。重点依托在建的乳酸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PLA项目等,结合食品包装、服装、医学、3D打印等领域需求,发展具有可塑性、耐热性、耐菌性、阻燃性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
装备制造。聚焦纺织机械、油气装备等领域,通过项目招引,大力发展智能化纺织机械、油气装备等配套关键零部件产品,并延伸发展整机产品,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先导产业
新能源乘用车、农用车及工具车。追踪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发展趋势,以招引整车制造项目为核心目标,优先发展动力系统、行驶系统、车身附体、智能网联系统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产品与核心零部件,提升产业层次和协同配套能力。
节能环保。依托普盛环保、国清环境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领域、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等领域产品,持续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
绿色建材。依托兴达伟业、蓝山屯河、成都中德装配式集装房等企业,打造新材料示范基地、加强新型建材研发,推进形成绿色建材产业集群。
继续做大做强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深入发展生物经济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约为10%。
1. 主导产业
煤化工产业。重点依托新天煤化工等龙头骨干企业,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市场新要求,突破部分环节关键技术瓶颈,重点推动煤制天然气、煤电煤化工产业化技术示范,有序开展煤化工技术升级示范,提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水平。依托现有煤化工产业基础,促进煤制天然气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学品转型。积极开展煤经甲醇制烯烃技术开发和示范,重点发展乙烯、丙烯及下游产业。延伸发展PET、PCT、PETG、PBT等下游产品,打造涵盖煤-甲醇-芳烃-聚酯等煤基芳烃以及下游衍生物的产业链。推进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着力打造天然气→乙烯→化工新材料、天然气→甲醇→烯烃→橡胶/纤维、天然气→丙烷→丙烯→丙烯腈→腈纶、天然气→乙炔→BDO(1,4-丁二醇)→氨纶等产业,打造煤制天然气和化学品及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农副产品加工。依托在建的万吨树上干杏酵素维他吸吸饮料生产线、中药饮片蜂蜜GMP认证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发挥伊犁河谷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和林牧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食用油、营养强化面粉等粮油加工产业,特色乳品、肉制品加工产业,果酒酿造、干果加工、脱水蔬菜、豆制品、果胶制取、香料加工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绿色建材。顺应水泥、玻璃等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开发绿色新型建材产品及制造加工应用技术,重点发展各类特种玻璃、墙体保温材料等特色优势产品,推动建材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现代服务业。依托边合区35平方公里建成区、伊犁河南岸伊犁河二桥西侧12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发展以区域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数字经济、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康养、文创、旅游休闲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
2. 重点产业
生物经济。重点依托紫苏丽人、思泽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伊犁州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势,结合项目招引,发展特色中药材提取物系列产品、中间体和中成药生产原料,以及骨胶蛋白、维生素B12、肝红素、血清等生物医药及制品。
3. 先导产业
装备制造。围绕汽车装备、储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工程、建筑与矿山机械装备的市场发展需求,积极招引各类机械装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特种车整车组装、太阳能集热器等储能装备,满足煤化工节能减排、工业污染治理等需求的环保技术装备,以及各类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矿山成套机械设备,提升产业层次和协同配套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与霍尔果斯经开区在半导体产业方面的对接,积极承接三优富信等龙头带动下的产业链配套协作项目;加快发展数字化3C产品组装、电子元器件制造、物联网技术服务等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等下游产品,打造西向电子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四、伊东工业园
发挥低电价园区优势,深入推进纺织服装、煤化工2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智慧物流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17%。
1. 主导产业
纺织服装。重点依托华曙纺织、健骅纺织品、卓万服饰等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伊犁(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园等平台作用和新疆优质棉花原料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中游纺纱、织造和下游家纺服装、医用卫材等产业类纺织品,打造体系更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煤化工产业。重点依托庆华煤制气等龙头骨干企业,抢抓新型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契机,结合项目招引,积极推动煤制气延伸产业链,发展涵盖煤炭开采、分选、储运、基础加工、精深加工、衍生品制造的较为完整的煤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伊北矿区300万吨七号井一期工程,通宁能源双路管带机输煤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疆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2. 重点产业
新材料。重点依托金晶、金腾等龙头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培育,加快延伸发展以工业硅为主要原料的硅合金、有机硅、硅基新材料等;依托西部黄金、金川矿业等龙头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培育,发展黄金、锰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拓展多金属回收等业务,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黄金和硅基新材料基地。
农副产品加工。发挥伊宁县农业大县优势,重点攻关精深加工、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包装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果蔬精深加工、农作物深加工、林果深加工、薰衣草加工等领域。
新型建材。重点依托阳光陶瓷、金牌明珠陶瓷等龙头企业,发挥当地石英砂、花岗岩矿等特色非金属矿资源优势,顺应建材产品绿色化、智能化、环保化、功能化发展趋势,结合项目招引,重点培育发展陶瓷颗粒复合材料。
3. 先导产业
智慧物流。强化配套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铁联运能力,扩大物流转运能力和辐射范围,结合伊犁州直重点产业物流运输需求,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和智慧云仓储服务等。
五、霍城经济开发区
深入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生物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积极引入大健康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14%。
1. 主导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依托恒辉淀粉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以面粉加工、植物食用油加工、肉制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扩大特色优势产品生产规模。
生物经济。结合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发挥霍城薰衣草主产区优势,发挥天然芳香的龙头示范作用,重点招引和培育植物提取、精深加工等优质项目,向下游延伸发展薰衣草日化品、化妆品、香薰、香水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伊犁本土薰衣草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薰衣草加工基地和品牌集聚地。
2. 重点产业
新材料。重点引进和培育钢化玻璃、新型防火保温墙材、防水卷材、商品混凝土等企业,积极发展新型装饰材料、管材、建筑模板覆膜纸等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优新型建材产业。
装备制造。重点面向霍尔果斯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进行配套,通过项目招引培育,积极布局发展机电、液晶屏组装、LED屏、LED灯等产品制造下游产业,并积极承接外部转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光伏产业。依托充足的光照条件发展相应的光伏热电联产业及相配套的电动车用电池产业等,形成伊犁州直重要的光伏智慧新能源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产业。依托霍城经济开发区已有园区铁路专用线,加强公路铁路货运场站、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配送、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地,逐步形成国际物流、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 先导产业
大健康产业。依托霍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一带一路”区位优势,通过项目招引培育,大力发展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特色产品和服务,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六、伊南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煤炭煤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有色金属加工等重点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23%。
1. 主导产业
煤化工产业。重点依托新汶一矿、伊泰等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强化煤炭开采、分选、储运、基础加工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并结合项目招引,加快推进伊泰煤制油项目建设,延伸发展高碳醇、烷基苯、润滑油基础油、费托蜡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持续引导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发展。
新型建材。充分发挥察布查尔县区位、矿产、砂石、水泥建材等优势,依托园区建材产业基础,推动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高附加值建材转型。重点依托天山水泥、金龙水泥等龙头企业,推动万焱建材、志成兴管业二期、沃格朗制造等项目投产运营,结合石英砂、硅等资源优势,在强化基础水泥产品质量的同时,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水泥产品。
农副产品加工。充分利用伊犁地区丰富的粮油、林果、畜牧资源,重点发展水稻玉米精深加工、林果精深加工、绿色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有机食品制造产业链,支持水稻、制种玉米、果蔬精细加工、乳品及牛羊产品等。重点依托万德福有机食品、创锦福云、疆粮恒丰、绿色田园等龙头企业,发挥察布查尔县农业大县优势,重点攻关种植、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粮油加工、牛羊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2. 重点产业
有色金属加工。充分顺应、挖掘国内铜市场的巨大需求,借助进口废铜废渣铜口岸通道优势,进行废铜回收利用,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重点发展精铜、铜杆、铜线、高精度铜板带、精密铜管及电线电缆、漆包线、变压器线圈、铜带等精深加工产品。
3. 先导产业
现代物流。加快发展仓储物流,依托交通优势、口岸优势、伊阿铁路支线规划建设优势,加快仓储物流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区域物流次枢纽。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引进冷链等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和建设互联互通式配送网络终端,加快培育集生产、储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果蔬保鲜供应链和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地。
七、新源工业园区
重点发展钢铁、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深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现代服务业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15%。
1. 主导产业
钢铁产业。依托新疆伊犁钢铁、首钢伊犁钢铁、金诚佳业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管材、棒材、型材、板材、线材等产品,并延伸发展丝网、冷拔钢丝、螺丝、钢结构、镀锌件等产品。大力推广氢冶金工艺等绿色低碳技术,推动钢铁企业产品升级,围绕伊犁及全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发展需求,发展国家鼓励的低污染、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铁合金产品。完善探、采、选、冶、轧、制成品为一体的产业链,培育形成集铁矿石开采及选矿业、钢铁冶炼加工业、尾矿与废渣综合利用于一体的配套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打造钢铁循环产业园,实现“环保型钢铁工业基地”建设目标。
新能源新材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工业硅、碳化硅资源,重点依托晶科能源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石墨、坩埚、气体回收等关联产业发展,着重引进单晶切片、电池、组件等关联产业落户,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单晶硅棒—单晶硅切片—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光伏组件”硅基产业链条,促进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
2. 重点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发展马、牛、羊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白酒酿造、白糖制造、蜂蜜酿造、乳制品深加工、小麦玉米粉精深加工、油脂精深加工、特色林果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扶优扶强等措施,带动县域种、养殖业发展。
新型建材。依托钢铁原材料优势,以超细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和纳米级轻质碳酸钙等新型建筑材料作为钢铁配套产业发展主要方向,实施一批线材、特种建筑模板等涉钢新型建材产品生产项目。充分利用钢铁产业的炉渣、钢渣、水淬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积极发展化学建材(高档塑料管材,新型建筑防水、涂料、隔热保温材料等)、土工合成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大力发展墙板、砌块、保温材料、石材、涂料等产品,重点培育金诚佳业、绿峰科技、金石实业等潜力型企业,加强出口竞争市场培育。充分发挥新源丰富的“金石水芦”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黄金采选等矿产品加工、天然石材等建材加工、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制造、芦苇深加工等特色资源深加工产业。
3. 先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设计研发、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促进重点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八、巩留工业园区
深入推进生物经济等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新能源等先导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16%。
1. 主导产业
生物经济。重点依托川宁投资建设的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发展高端原料药以及植物提取产品。依托巩留县和伊犁州直农牧产品资源优势,强化副产品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产品。
2. 重点产业
新材料。重点依托嘉格森硅业、晶维克硅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结合项目引培,发挥本地石英石、水晶石等原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微硅粉、单多晶硅等硅基新材料。发挥本地石灰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轻工用超细活性碳酸钙、高分子材料改性用填料等辅助材料,积极研发高效活化剂,提升碳酸钙产品质量,走精细化、专用化、功能化、系列化之路,构筑碳酸钙—功能性材料产业链,进军中亚国际市场。
3.先导产业
新能源。重点攻关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相关技术,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成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电池等特色产品。依托伊河电力等重点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和孵化,发展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相关装备。
九、苏拉宫工业园区
深入推进精细化工主导产业,持续壮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生物科技产业。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超90%。
1. 主导产业
精细化工。重点依托庆华开发,围绕庆华煤炭分质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积极推动与恒力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恢复项目建设;在项目一期煤热解、煤制油工程基础上,推动利用粉煤气化或粉煤干馏技术、煤制烯烃技术,延伸发展尿素、三聚氰胺、甲醇、多元烃、聚酯等煤化工衍生产品,实现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助力将苏拉宫园区建成煤炭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
2. 重点产业
装备制造。积极对接伊犁金帝跃进汽车组装项目,加快形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产业。培育发展电力储能、光电能源转换、新能源汽车和专用车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
新材料。依托庆华能源集团煤制天然气等重点项目,探索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材料,通过技术创新延伸发展煤制石墨烯、碳材料、纳米材料等新领域。依托国网能源、恒泰百联等企业,发展热、电、气、固废利用等领域的环保新材料。
3. 先导产业
生物科技。依托伊犁河谷充足的生物资源,招引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和高新技术,开发提取骨肽、骨胶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新型抗癌剂、多核苷酸、肝素纳、肝红素、血清等生物医药及制品。
十、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优化“一区五园”产业布局,引导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入推进马产业、中草药等2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现代农业、特色养殖等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农业旅游、大健康等先导产业,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到2025年,打造智慧农业、芳香产业、现代畜牧业、马产业、蜂产业、特色渔业、涉农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园区工业企业产值平均增速达10%。按照“管委会+伊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实体化、市场化运行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
1. 主导产业
马产业。依托昭苏县优势资源,加大项目申报和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马产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经营为带动,以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服务产业为拓展,在农业园区核心区重点发展养马育马、马产品加工、马文化旅游开发等特色产业,带动马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切实推进马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草药产业。重点依托天山香紫苏等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农业园区核心区、特克斯县现代农牧业优势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园、巩留县种业开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园等平台作用,积极与江苏省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新疆农大等科研院校合作,重点发展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产业,持续推进特色花卉、中草药等选育和试验种植,打造具有伊犁特色的中草药产业链。
2. 重点产业
现代农业。依托特克斯县现代农牧业优势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园、察布查尔县智慧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巩留县种业开发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示范园等载体,通过项目招引,发展优质水稻生产、玉米制种、特色林果业、生态扶贫经济林种植、蔬菜生产、优质种业生产、生态养殖畜牧业生产、高密度零污染集装箱水产养殖等现代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管理科学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打造集良种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种养、农产品深加工、检验检测、展览、交易、储藏、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基地。
特色养殖业。依托尼勒克县黑蜂和冷水鱼特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示范园,加快新疆黒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发挥东部黑蜂种业特色养殖科技示范功能区、中部绿农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西部“三文鱼”特色养殖科技示范功能区等平台优势,通过项目招引,重点发展围绕黑蜂的特色养生保健产品,着力打造伊犁“三文鱼”特色养殖基地。
3. 先导产业
农业旅游。依托新源县生态资源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示范园,加快布局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殊植物展示植物观赏、特色植物栽培种植、野生经济果木基因研究与本地林果结合、特色植物种植培训、农业休闲观光等产业,集聚创新资源,拓展农村创新创业、成果展示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和农民培训等功能,打造科普教育、旅游基地。
大健康产业。重点依托草原粮油实业、盛康粮油、郁金香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结合项目引培,重点攻关粮油生产、中草药提取精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发展健康、营养、优质、方便的粮油、中草药等产品;延伸发展保健食品、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等相关产品及服务。
十一、保税物流园区
(一)奎屯保税物流中心。借助保税物流、多式联运、创新服务等,连通北疆和中亚通道建设,重点发展集装箱班列运行、保税产业招商、创新企业服务、大宗对外贸易、基础设施和投资配套等,推动奎屯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重要的支撑点和较具影响力的货物集散中心。
(二)伊宁保税物流中心。发挥其紧邻伊宁国际机场口岸、伊宁铁路货运中心便于开展多式联运的优势,重点发展保税仓储及展销业务,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国际分拨和配送、转口贸易等业务。同时,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利用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保障和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和物流通畅,保障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五流合一”。
(三)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推进综保区功能布局更加完善、产业项目集聚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与合作中心、新疆口岸经济带联动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重点培育转口贸易、转关贸易、大宗商品仓储、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业态,做大做强检测维修服务外包等特色高端服务业,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五章 重点产业链式布局
“十四五”期间,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要求,围绕伊犁州直重点打造的产业链对各州直园区进行链式布局。
一、煤炭煤化工产业链
结合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产业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基础加工环节、下游衍生品制造部分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中游基础加工和精深加工、下游衍生品制造等环节,以及部分重点应用领域进行适当补链和延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边合区、伊东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伊南园区、苏拉宫园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原煤开采。重点依托边合区和伊东园区,推动企业引进和应用智能化矿山设备、矿井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提高原煤开采效率及绿色化、安全化水平。 煤炭分选。重点依托边合区和伊东园区,推动企业研发和应用干法深度筛选、TDS智能干选等资源集约型的分选新工艺。 中游 基础加工环节 煤气化。重点支持边合区、伊东园区,加快推进庆华“4+8”气化联产项目建设,大力招引和培育焦油、粗苯、硫磺、氨等煤气化副产品的循环综合利用项目,联产萘、酚、蒽、菲、咔唑、沥青、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苯酚、甲酚、二甲酚、三聚氰胺、邻苯二甲酸酐等,优化煤制天然气下游产品结构。 下游 衍生品制造环节 甲醇衍生品。重点支持伊东园区、苏拉宫园区,积极推动庆华煤炭分质综合利用多联产项目恢复建设,引导嫁接庆华煤制气示范项目优势技术和优质资源,实现两个项目有机融合,通过利用粉煤气化或粉煤干馏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重点发展乙烯、丙烯等烯烃类产品以及聚乙烯、聚丙烯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 |
补链重点 中游 精深加工环节: 芳烃。重点支持边合区、伊东园区,积极对接和引进国内化工产业龙头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创新煤制芳烃和精制苯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为州内TDI、MDI等衍生产品项目供应高质量、绿色化的上游原料产品。 |
|
延链重点 中游 基础加工环节: 煤液化。重点依托伊南园区、苏拉宫园区,积极推进庆华苏拉宫煤炭分质综合利用工程恢复建设,加快伊泰煤制油等项目建成投产,重点发展汽柴油、航空煤油等产品,以及高碳醇、烷基苯、润滑油基础油、费托蜡等高附加值的下游产品。 下游 衍生品制造环节: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重点依托奎独园区,加快和山巨力二期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煤制芳烃及苯等产品作为生产原料。 对苯二甲酸(PAT)技术和聚酯(PET)。重点依托伊东园区,围绕醋酯纤维产业链,招引培育PAT、PET生产项目,配套发展煤制乙二醇,打通煤化工与现代纺织产业链。 应用领域: 重点支持边合区、伊东园区、奎独园区,围绕化纤纺织、汽车内饰件、农用薄膜、塑料橡胶及橡塑制工业通用基础件等领域,招引培育煤化工产品应用企业。 |
|
平台建设 |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煤化工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融资对接会、产品供需对接会等活动。 |
二、石化新材料产业链
结合石化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产业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中游分馏加工和下游衍生品制造部分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中游精深加工、下游衍生品制造等环节,以及部分重点应用领域进行适当补链和延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奎独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边合区、伊东园区、苏拉宫园区、巩留园区、新源园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中游 分馏加工环节 以奎独园区为核心,重点依托中新石化、普惠环境等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石油气、汽油柴油等成品油、石脑油、石焦油、润滑油等产品。推动天正中广、金玛依等企业工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白油。 下游 衍生品制造环节: 乙烯衍生品。重点依托奎独园区,积极对接和引进国内化工产业龙头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创新煤制烯烃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缓解原材料短缺问题。 聚氨酯。重点依托奎独园区,以锦疆化工为核心,重点招引双氧水项目、环氧丙烷项目、聚醚多元醇等聚氨酯产业链配套项目,延伸发展聚氨酯涂料、氨纶、聚氨酯密封条、聚氨酯胶粘剂、软质软泡、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鞋底原液、聚氨酯轮胎及塑胶跑道等产品。 |
补链重点 中游 精深加工环节 重点依托奎独园区,加快推进宝塔石化破产重组,支持与宝明矿业围绕页岩油等资源开展战略合作,保障原料供应,结合项目招引,重点发展烯烃、芳烃以及石墨电极等石化下游精深加工产品。 下游 衍生品制造环节: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重点依托奎独园区,加快和山巨力二期项目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煤制芳烃及苯等产品作为生产原料。 |
|
延链重点 应用领域: 重点支持奎独园区、边合区、伊东园区、苏拉宫园区,围绕化纤纺织、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汽车内饰件以及工业通用基础件等领域,招引培育石化产品应用企业。 |
|
平台建设 |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石化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融资对接会、产品供需对接会等活动。 |
三、钢铁产业链
结合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中游冶炼、下游加工成形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下游加工成形环节和设备领域进行适当补链;针对应用领域进行适当延链,逐步打造集采-选-冶-轧-成品-应用为一体的钢铁产业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新源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奎独园区、伊东园区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中游 冶炼环节: 碳素钢。重点依托新源园区、奎独园区,推动企业应用氢冶金工艺等新一代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企业经营质效。 合金钢。重点依托新源园区,推动企业研发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耐腐蚀、耐低温、耐高温、无磁性等特种功能的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下游 加工成形环节: 棒、丝带、板、管、型材。重点依托新源园区,推动企业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品质,不断丰富产品品类。 |
补链重点 下游 加工成形环节: 钢铁锻铸件。大力招引培育高精密度的齿轮/蜗轮蜗杆、液压元件/液力元件、气动元件、阀门、轴承、管材/管件/法兰等机械通用基础件及其胚件锻铸加工企业,补齐钢材表面处理技术短板。围绕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等领域零部件制造需求,大力招引培育环保型铸锻造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 设备领域: 金属加工设备。大力招引金属锻造、铸造、切削机床等成套设备制造企业。 |
|
延链重点 应用领域: 围绕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本地需求大的领域,招引零部件及整机/整车制造企业。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装配式建筑需求,大力发展钢构建材产品。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钢铁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 |
四、生物经济产业链
结合生物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中游中间品制造、下游终端产品制造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下游终端产品制造环节和制造设备领域进行适当补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伊宁园区、巩留园区、霍城园区、边合区为核心,联合新源园区、霍尔果斯园区、奎独园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中游 中间品制造环节: 1. 生物医药领域 中草药加工。重点依托边合区、伊宁园区、巩留园区,发挥伊犁州直甘草、黄芪、红花、伊贝母等中草药资源优势,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工艺水平,培育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草药精深加工企业。 生物原料药。重点依托伊宁园区、新源园区、巩留园区,进一步壮大抗生素中间体产业规模,招引培育氨基酸、肽、蛋白质、酶及辅酶、多糖、脂质、核酸及其衍生物等研发和制造项目。 2. 生物制造领域 发酵制造。重点依托伊宁园区、新源园区、霍尔果斯园区、巩留园区,发挥伊犁州直黄豆、玉米、酵母等资源优势,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基因技术、生态型发酵技术,应用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控制的新型发酵设备,进一步提高技术优势。 3. 植物萃取领域 芳香植物加工。重点依托边合区、霍城经济开发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发挥伊犁州直薰衣草、紫苏等芳香植物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进工艺,不断提高原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下游 终端产品制造环节: 日用消费品。重点依托伊宁园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基于植物萃取资源优势的本土日用消费品品牌企业,面向全疆、中亚、西亚市场,开发具有伊犁特色的化妆品、精油、香薰香料产品。 |
延链重点 下游 终端产品制造环节: 1. 生物医药领域 中成药。重点依托伊宁园区,围绕甘草、黄芪、红花、伊贝母等领域,进一步壮大中药饮片产业规模,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打造本土特色中药品牌。 生物成品药。重点依托新源园区、巩留园区,大力招引培育结合雌激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成品药制造企业,配套抗生素粉针、冻干粉和抗生素口服制剂相结合的完整非输液类产品项目。 2. 生物制造领域 生物制品。重点依托伊宁园区、霍尔果斯园区、奎独园区,进一步招引培育生物助剂、生物保健品、生物燃料等产品研发和制造项目。 制造设备领域: 医药制造设备。大力招引医药制造、保障、检测、研发等专用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 生物制造设备。大力招引生物反应器等关键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 植物萃取设备。大力招引萃取、分离、浓缩、包装等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生物经济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 |
五、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结合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和伊犁州直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材料、下游加工制造等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检测设备等环节进行适当补链和延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霍尔果斯园区、边合区、霍城园区、伊南园区为精深加工核心载体,逐步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伊宁园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伊东园区、新源园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种植业。重点依托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选用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供给质量与产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下游 加工制造环节: 粮油加工。重点依托盛康粮油、康寿食品、疆粮米业等企业,开展米面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控等技术攻关,提高粮食加工转化率;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营养成分保持与营养健康新产品精准创制技术攻关,发展速冻米面、专用面粉和主食制品。大力推进秸秆、玉米芯、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等副产物的综合加工利用。 馕产品加工。重点依托馕产业园,围绕产品多样化、包装化、品牌化等发展趋势,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围绕“馕+旅游、馕+果酱、馕+月饼、馕+休闲食品、馕+奶茶、馕+方便面、馕+火锅”等模式,结合南北差异以及各个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加快产品包装的研发设计,拓展延伸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展市场,努力将小馕饼做成大产业。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和疆外、国外市场。 白酒酿造。重点依托肖尔布拉克酒业等重点企业,结合项目招引,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原料品质把控、强化产品研发和改进酿酒工艺,推动白酒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充分运用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大众化信息渠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快打造伊犁特色鲜明的中高端白酒品牌。 果酒酿造。充分发挥伊犁独特的气候条件与农林资源优势,依托唐古来等企业,结合项目招引,重点发展高端葡萄酒等高品质发酵果酒产品,以及青梅酒、西柚酒、猕猴桃酒等营养价值高、酒精度低、口味丰富的配置型果酒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优化和提升果酒发酵、配制、酿造工艺,推动果酒产业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啤酒酿造。重点依托乌苏啤酒等企业,结合项目招引,鼓励和支持企业改进啤酒酿造工艺,采用智能化成套设备,提高啤酒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瞄准新生代消费群体高端化、多元化、特色化的产品需求,加强产品外观新颖化设计,完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与物流配送系统,重点发展精酿啤酒、主题系列啤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制糖。重点依托四方实业、新宁糖业、新源糖业等企业,持续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大力发展甜菜食用糖特色产品,探索发展食品加工、凝固剂、去污剂等工业糖原料。 |
补链重点 农业机械领域: 通过项目招引培育,发展大功率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变量施肥播种机、施药无人机、精量植保机、环保高效烘干机等装备,重点突破新型高效节能农用发动机、大马力用转向驱动桥、变速箱、电控液压元器件、专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 粮油加工装备领域: 通过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微波杀菌、辐照杀菌、超威粉碎、超高压、分子蒸馏等新技术及成套设备。 产业相关检测设备领域: 通过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色谱检测、免疫标记检测、原子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紫外分光光度计、生物传感器检测、近红外光谱、计算机视觉、电子鼻等检测技术设备。 |
|
补链重点 副产品综合利用: 通过项目招引培育,大力推动秸秆、玉米芯、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等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l 打造省级以上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
组织活动 |
组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展销会、伊犁州直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招商对接会等活动。 |
六、畜牧和水产养殖及加工产业链
结合畜牧和水产养殖及加工产业发展趋势和伊犁州直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养殖环节、下游精深加工环节以及商贸流通中的物流环节进行适当强链和延链;针对产业相关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领域进行适当补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新源园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为核心,重点发展上游养殖,以伊宁园区、清水河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下游精深加工,实施链式布局发展;同时联合边合区、霍城园区、伊东园区、巩留园区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养殖环节: 养殖。重点依托福润德、新哈羊、天福润等企业,联合恒辉淀粉等饲料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施畜禽及马产品质量安全防控措施,全面落实“无抗生素养殖”新标准,加快推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发展生物有机肥,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饲草饲料加工。以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重点载体,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饲草料种植面积,推动牧民定居点配套饲草料地、低产田、林地更新地、复播地、新开垦土地种植优质饲草料。发挥霍尔果斯口岸优势,加大对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饲草进口力度。大力招引年产20万吨以上的大型饲草饲料加工企业,确保“十四五”末饲草料加工产能突破2000万吨。 下游 精深加工环节: 畜禽、马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发挥伊犁河谷畜牧资源优势,重点依托美食蓝食品、艾利贝芙等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大力发展肉制品加工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肉制品非热加工、高值化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攻关,重点发展低热量的发酵肉、酱卤、功能性复合肉、重组肉,以及火腿、香肠、热狗肠等低温肉制品。 乳制品。重点依托那拉乳业、伊牧欣、伊源乳业等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巴氏灭菌等生产技术,重点发展常温奶、巴氏杀菌乳、酸奶等液态奶产品,探索发展羊奶、马奶等特种乳制品。完善冷链储运软硬件设施,严控冷链流程,确保终端乳制品的安全与品质。 蜂产品精深加工。重点依托百信草原蜂业、伊阳蜂业等企业,大力发展药用蜂蜜、护肤蜂蜜、减肥蜂蜜等产品,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特色蜂产品。 |
补链重点 产业相关生产设备领域: 养殖设备领域。通过项目招引培育,发展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自动喂料设备、自动饮水设备、通风降温设备、养殖供暖设备、环境控制设备、疫病诊断和防御设备及养殖大数据应用云平台。 屠宰加工装备领域。通过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畜禽自动化屠宰、高效分割、冷冻保鲜及储存、新型杀菌保鲜等技术及成套设备。 产业相关检测设备领域: 通过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肉制品微生物快速鉴定、抗生素快速检测、兽药残留检测、有毒有害元素检测、活畜禽重大流行性疾病检测等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 |
|
延链重点 下游 精深加工环节 马文化旅游。重点依托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结合项目招引孵化,重点发展马文化、马旅游产业,通过建设马文化公园,开展马文化旅游节等特色项目和活动推动特色马产业发展壮大。 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动畜禽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的综合加工利用,重点发展皮革制品、毛制品、保健品、动物源药品、孕马尿提取物等产品,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冷链物流环节: 重点依托奎屯、伊宁、霍尔果斯三家保税物流区,结合项目招引培育,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冷链物流技术,引导企业加快应用仓储智能货架、自动化包装、分拣、贴标等冷链物流装备开展增值服务,提高冷链物流装备水平和效率。同时,在重点园区探索建立共享的冷链物流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配套物流服务。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l 打造省级以上食品安全检测中心。 |
组织活动 |
组织伊犁肉制品产业链联盟,举办伊犁食品发展论坛、伊犁畜禽产品产业链招商对接会等活动。 |
七、绿色建材产业链
结合绿色建材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产业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加工制造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中游加工制造和下游回收处理环节适当延链和补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伊南园区、伊宁园区、伊东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边合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奎独园区、巩留园区、新源园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石灰石。重点依托伊南园区,推动企业引进和应用智能化矿山设备、矿井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提高石灰石开采效率及绿色化、安全化水平。 中游 加工制造环节 混凝土及预制件。重点依托伊南园区、伊宁园区,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高技术含量和高自动化水平的设备和工艺,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探索研究免蒸压混凝土制备技术等,提高混凝土生产绿色化水平。鼓励企业发展预制外墙、预制飘窗、预制楼梯段、预制U型梁等产品混凝土预制件产品,不断提高预制件产品通用性、预制率和抗震性能。 |
补链重点 下游 回收处理环节: 建材再制造。重点支持伊南园区、伊宁园区,通过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再生混凝土、路面基层、路基稳定层填料、再生金属材料、木塑材料等产品。 |
|
延链重点 中游 加工制造环节: 地砖。发挥原材料资源优势,面向全疆及中西亚市场,强化创意设计能力,发展特色地砖产品。 钢结构。发挥钢铁原料资源优势,依托合福钢构等企业,结合项目招引,围绕装配式建筑、铁路桥梁、隧道等领域的建筑需求,大力发展大跨度、超高层、耐风蚀的钢结构产品。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绿色建材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融资对接会、产品供需对接会等活动。 |
八、纺织服装产业链
结合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辅料、中游纱线和下游成品制造等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中游纺织面料、下游成品制造等部分环节进行适当补链和延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奎独园区、伊东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霍尔果斯园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边合区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辅料环节: 棉花。重点依托奎独园区,进一步发挥棉花交易、物流、储备和期货交割中心的作用,引导棉花种植和收储企业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持续提高产品品质。 中游 纱线环节: 棉纱线。重点依托奎独园区、伊东园区,推动企业以彩棉等新疆特色棉花品种为原料,研发40支以上高支纱、机织纱产品,重点发展赛络纺、紧密纺、高捻纱、低捻纱等特色产品,不断丰富产品品类。 下游 成品制造环节: 服饰。重点依托伊东园区、清水河园区,进一步强化手套等特色产品优势,面向全疆及中西亚、俄罗斯市场需求,招引培育围巾、帽子等品牌服饰制造企业。 |
补链重点 纺织面料环节: 重点支持奎独园区、边合区等,发挥石化、煤化工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招引集化纤长短纤制造、化纤纺纱、面料织造于一体的大企业大项目,联合南通地区纺织产业先进园区,大力发展棉制面料、氨纶、涤纶以及混纺面料,打造家纺坯布生产基地。 防疫物资领域: 重点支持霍尔果斯园区、奎独开发区、伊东园区,发挥棉纱线和煤化工基础优势,大力招引培育医用棉纱布、熔喷无纺布等面料产品研发和制造企业。 |
|
延链重点 下游 成品制造环节: 1. 服装。重点支持奎独园区、伊东园区、霍尔果斯园区等,结合项目招引培育,面向全疆以及中西亚、俄罗斯等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服装、特种工装、制服、校服、防寒装、高档休闲服装、内衣、衬衣等产品。 2. 家纺装饰。重点支持伊东园区、奎独园区等,在进一步发展壮大地毯等特色产品基础上,结合项目招引培育,面向中亚地区消费需求,重点发展新疆棉花被、毛巾、床上用品、窗帘布、墙布、桌布等特色产品。 3. 产业用纺织品。重点支持奎独园区、边合区等,结合项目招引培育,重点发展绳缆网、过滤分离纺织品、衬垫衬布、线带、汽车内饰等产品。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l 招引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服饰设计机构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纺织服装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 |
九、硅晶光伏产业链
结合光伏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发挥低电价园区优势,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电池组件、下游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配套部件环节和加工设备领域进行适当补链;针对下游光伏应用系统环节进行适当延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新源园区、巩留园区为核心,联合伊东园区、霍城园区、伊宁园区等,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晶体硅原料。重点依托巩留园区、伊东园区,围绕晶体硅制造企业本地化配套需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硅烷流化床法制备多晶硅、单晶硅生长和高效提纯等关键技术。 硅棒/硅碇/硅片。重点依托新源园区、巩留园区,进一步强化硅棒、硅碇、硅片等产品的工艺及技术优势,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究开发高精度、大尺寸的新产品。 中游 电池组件: 电池片。重点依托新源园区,招引培育黑硅、全背电极(IBC)、高效背钝化(PERC)、发射极钝化和全背面扩散(PER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异质结(HJT)、金属穿孔卷绕(MWT)、双面电池、新型薄膜电池等技术产业化项目。 组件。重点依托新源园区,招引培育多主栅、半片电池片、超薄玻璃双玻、叠瓦、分布式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组件制造项目。 下游 光伏发电系统: 光伏电站。重点依托新源园区、伊东园区、伊南园区、巩留园区、霍城园区,推动企业升级光伏电池组件,优化光伏电站布局,提高电站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配电网络建设,持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 |
补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焊带。重点招引性能好、质量优的浸镀型镀锡铜带制造企业。 光伏玻璃。重点招引智能化、微型化、高速度化的新型光功能玻璃材料制造企业。 背板。重点招引具有与EVA良好的粘接性、电气绝缘性、防水防湿和耐侯性等功能的背板生产企业。 银浆。重点招引通过选择性发射极、先进陷光技术、背面局部硼掺杂等技术提升效率及性能的银浆制造企业。 中游 配套部件 逆变器。重点招引高效率、长寿命、高可靠性的光伏逆变器制造企业。 汇流箱。重点招引具有汇流、防雷、监控、警报、数据采集、无线数据传输等多种优点的第三代汇流箱制造企业。 加工设备领域: 大力招引分选仪、铺设机、层压机、注塑机、装框机等光伏制造专用设备及其零部件生产企业。 |
|
延链重点 光伏应用系统: 交通领域。重点招引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充电桩、车棚等应用设备制造和项目运营企业。 通讯领域。重点招引光伏通信基站、太阳能无人值守微波中继站、光缆维护站、广播/通讯/寻呼电源系统等设备制造企业。 石油气象领域。重点招引石油管道和水库闸门阴极保护太阳能电源系统、石油钻井平台生活及应急电源、气象/水文观测设备等研发和制造企业。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重点组织晶硅光伏产业链招商引资对接会、产品展销会等活动。 |
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
结合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关键零部件及整车制造等环节进行补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奎独园区为核心,联合霍尔果斯园区、苏拉宫园区、边合区、新源园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布局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补链重点 依托奎屯市实施的伊电新能源电池和关键零部件项目,重点招引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电子系统、车身附件等关键零部件项目以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整车制造项目,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链。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
组织活动 |
组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招商招才对接会等活动。 |
十一、电子元器件产业链
结合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趋势和州直园区现有基础,未来3~5年,可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元器件等环节进行适当强链;针对上游原材料、中游部件总成和下游整机制造等环节进行补链。具体技术路线图如下:
链式布局 |
以霍尔果斯园区、清水河配套产业园区为核心,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发展;同时联合伊宁园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强链、补链、延链布局,协同推动产业链提升发展。 |
强链、补链、延链重点 |
强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半导体材料。重点依托伊宁园区,进一步发挥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硅原料开采和生产企业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持续提高产品品质。 中游 元器件环节: 二极管。重点依托霍尔果斯园区,以三优富信等企业为牵引,推动高密度SiP封测、FCBGA封测和内存芯片封测等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聚力突破快速封装、开腔封装等特种封装技术。 |
补链重点 上游 原材料环节: 显示器材料。通过项目招引,重点发展玻璃基板、环保型QD发光材料、高稳定性有源基板材料、GaN外延材料等高性能显示材料。 电池材料。重点招引全固态电解质材料、三元正极材料、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高电压高容量富锂材料、高电压耐受电解液、耐高温隔膜等前沿电池材料领域的项目。 中游 部件总成环节: 摄像头。通过项目招引,重点发展手机相机模组镜头、VR/AR设备镜头、全隐藏式摄像头、3D摄像头等高端摄像头产品。 传感器。通过项目招引,重点发展智能式传感器、微型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 显示屏。通过项目招引,重点发展高分辨率化、曲面化、高色域、超宽比化的高端电子显示屏产品。 下游 整机制造环节: 重点招引项目方向:电脑整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智能电视、智能控制器、消费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其中,重点支持国润微电子发展电子通讯产品。 |
|
平台建设 |
l 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强化企业技术研发实力 l 探索建立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
组织活动 |
组织伊犁州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及技术设备展览会、电子信息产业招商招才对接活动等活动。 |
第六章 主要任务
一、释放产业集群发展效应,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坚持集群集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重点突破,聚焦主导产业及细分领域发展方向,以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奎屯-独山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国家级园区为核心带动,发挥自治区级园区多点联动优势,有序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配套,努力实现产业基地由物理空间集聚向产业链条集群转变。围绕重点打造的煤炭煤化工、石化新材料、钢铁、生物经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牧和水产养殖及加工、绿色建材、纺织服装、硅晶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11个产业链对各园区进行链式布局,按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先导产业”分类提出各园区产业发展重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培育2-3个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地标产业,为自治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强化延伸重点产业链条。一是推进重点产业强链。聚焦重点打造的煤炭煤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11个产业链,整合各园区资源,组织推进“龙头企业+小微企业”“点对点”等专项配套协作活动,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协作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二是延伸园区重点产业链。实施补链延链工程,重点引进专业水平高、技术产品新的生产或配套企业,引导形成完整产业链;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相互采购,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
(三)推动集群内协作配套。一是构建集群产业生态联盟。推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牵引,骨干企业为支撑,关键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设计研发机构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的产业生态联盟,探索建立联盟成员供需信息动态更新、智能匹配推送、产业链公共信息共享等机制,鼓励联盟成员在研发创新、技术标准制定、产业链协作、市场开拓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以集群内产业生态为基础,推动企业形成本地化协作配套体系。鼓励和支持以整机、成套设备、终端产品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并借助集群信息机制,发布产品需求、技术指标等信息,吸引集群内企业为其配套,鼓励工业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配套使用本地产品,促进工业企业互相帮扶,强化集群协作配套内核,共同应对复杂形势。
二、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园区发展内核动力
(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各项政策优惠,积极培育建设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积极建立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的高端研发平台,引导产业链各环节领域技术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扩大企业与创新源头的接触面。积极推动各园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创新领军企业开展长效合作,创新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恳谈会”“企业院校行”“产业链协同创新对接会”等活动,深化企业需求与高端创新源头的有效对接。
(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深化产学研用协作机制改革,充分利用科技援疆、人才援疆平台等,深化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引导骨干企业、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聚焦基础性前沿性领域联合开展一批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创新成果。二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重点打造的11个产业链,积极引进吸收机电一体化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冷链运输、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三)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针对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订单式”科研项目合作,形成贯穿于技术方案、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的产业“技术池”。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聚焦园区产业特色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工业设计、研究开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家指导、政策解读、财税扶持、融资对接、市场拓展、项目辅导、人才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三、推动多领域多元化融合,提升园区融合发展水平
(一)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聚焦钢铁、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经济、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引导企业加快智能装备应用步伐,开展现有装备适应性改造和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建立完善智能制造项目库动态调整和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员机制,加快提高企业智能化改造比例。
(二)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聚焦园区主导产业,鼓励本土企业与知名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围绕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等重点环节提升“互联网+”水平,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持续加强“企业上云”指导和培训,鼓励企业购买、租用成熟的设计、管理、仓储、供销等云应用软件和云服务,降低企业建云成本,快速提高信息化能力。组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联合体,组织开展与园区对接,针对共性需求开发推广行业级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示范带动园区内中小企业加快“上云上平台”。
(三)聚力深化两业融合。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效融合。根据各园区发展需求,大力招引培育营销服务、研发创新、工业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信息化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引导和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高端会展、市场分析、创新试验、综合设计、技术专利转让和咨询、投融资咨询、智能化改造方案设计等专业化服务。二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重点聚焦园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四)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分园区研究制定产城融合发展规划。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理念,研究制定新一轮园区规划,差异化布局一批人才公寓、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配套,完善能源利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以完备的城市功能、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助力优化产业格局,形成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实现良性的以城促产。二是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信息共享、规划对接、土地征用、工程建设等重点工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加快交通、信息、能源、环境等领域重大项目的推进与落地,协调推动园区间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四、增强企业梯队综合实力,提升园区产业主体能级
(一)大力招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招引处于产业前沿、拥有核心技术、具备领先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制定龙头企业扶持名录,实施龙头骨干企业挂钩联系制度,“一企一策”扶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延伸、商业模式创新等,助推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和工艺改进、品牌建设、创意设计、物流配送、营销网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形成一批根植伊犁,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新地标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企业营收规模突破50亿元乃至百亿元。同时,加大现有优势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创新升级、上市融资、兼并重组、“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梯次培育成长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一是建立培育企业库。重点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建立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分类评价标准和分级企业库,培育多级企业队伍。实施分级分类滚动培育,做好新企业定期遴选入库工作,建立落后企业淘汰机制,督促培育类企业按计划完成任务。二是做好入库企业管理服务工作。按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标准,大力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认定,并对成功申报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总结推广成长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发展经验,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扶持作用,引导园区更多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三)着力提升企业品牌质量和标准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树立企业标准思维、质量观念、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面向全国宣传推介“新疆制造”“新疆创造”“新疆品牌”,提升产品品牌价值。二是做好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签订商标品牌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开通地理标志商标申报审查绿色通道;创办新疆知识产权网络讲堂,策划制作地理标志宣传片,广泛宣传新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结合产业升级发展方向,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专利标准融合创新,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及先进制造业标准水平,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五、推进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升园区产业生态内涵
(一)提高产业集聚程度。一是树立园区主体地位。充分衔接伊犁州直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各园区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各类生产要素及资源向园区集聚,引导项目按照产业定位“入园进区”,鼓励园区外的项目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搬迁入园,园区外不再新建工业企业和新上工业项目。二是强化园区分类指导。按照园区产业导向,调整优化园区功能定位,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强化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针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煤炭煤化工、新型建材等多个园区共同发展的产业,加强园区间统筹协调,突出各园区特色优势环节和领域,实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三是持续实施产业链招商。按照伊犁州直产业链招商指引,聚焦园区主导产业链上短板环节及关键节点,大力引进核心项目、龙头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关键供应商、销售商,形成上下游贯通、配套服务齐全、专业协作高效的产业生态。
(二)深化企业安全生产。一是紧抓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聚焦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明确“一企一策”处置方案,实施差别化整治提升,对问题隐患突出且无力整改的,坚决实施关停退出。二是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从产业专项规划、标准化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园区准入等方面层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对依法应关停、退出或淘汰的企业坚决予以相应处理;推动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将安全隐患排查与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设备升级,从源头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制度。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效率等方面提高对园区工业项目管控要求;结合产业园区特点和相关环保政策编制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入园区;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二是大力实施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设施等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力争实现工业能源消耗零增长;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试点示范项目,推动企业和园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三是加快推广绿色标准。积极推行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产品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吸引科研院所、大学和研究型企业参与,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效率。四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开展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和低碳行动,提高园区和企业新能源使用比例;对钢铁、化工新材料、建材等重点行业持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积极开展能效对标,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四)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一是改进新项目准入标准。加强对主导产业环节、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分析其资源需求的不同特点,将新项目的单体规模、投资强度、设备投资额、投入产出比等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更为精准的新项目准入标准。二是大力推进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对园区内低效用地进行评估,调查摸底停产半停产企业、停建缓建项目及土地闲置情况,摸清存量用地底数;制定实施低效用地处置方案,在科学利用现有存量用地的基础上,用好增量用地;提高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土地产出率,确保项目用地需求与园区规模相适应。三是加快探索建立“亩产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在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并根据结果依法依规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等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加大优质企业激励力度,倒逼落后企业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实施精准开放招商行动。一是搭建对外招商平台。支持园区引进举办相关大型会议、论坛、展会,面向国内外高端资源开展针对性招商推介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园区交流对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或国际合作园区。二是深化重点企业对接。进一步细化产业招商目录,推动开展补链招商、强链招商、扩链招商,由园区领导班子牵头,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重点研发机构,组建专班开展一对一跟进对接。三是推进招商项目建设。强化州直层面对重大项目的统筹,建立重大落地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在项目审批、要素配置、基础配套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一是推动园区与县区融合联动。明确园区、县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推动县区与园区产业联动、优势互补,支持园区与县区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构建发展对接平台,推动园区、县区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园区、县区产业分工协作和资源要素化配置及共建共享,构建符合区域特点、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促进园区基础设施共建互通。推进园区之间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促进园区之间取长补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园区内外部的交通系统,推动园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统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电力设施布局,构建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统筹各园区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深化园区产业链式协作配套。探索建立供需信息动态更新、智能匹配推送、产业链公共信息共享等机制,强化产业上下游的配套与延伸,精准引进一批补链延链项目,在生物经济、硅晶光伏、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专业化配套集群,形成信息联通、订单共享、产能对接、品牌共建、高效协作的链式配套模式。
(三)完善内外开放格局。一是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全面提升开放层次和开放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质量开放格局。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重点打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产品等内外开放型产业,积极发展国际商贸、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离岸金融、国际会展、医疗康养等新业态,把伊犁州直建成中国西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鼓励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本土企业改组和兼并重组,在伊犁投资孵化更多新产业、新项目。三是持续深化对内开放。抓住东部省市产业转移、疆内产业布局深度调整机遇,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区划壁垒,主动对接优质项目,促进集聚优势产业,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一)加强规划引导机制。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完成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或修编,科学谋划园区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快主导产业的培育和集聚,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塑造品牌,构建以大企业为龙头、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园区产业。各园区在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时,加强与国家、自治区、州、县国土空间规划衔接。
(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根据各园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基础特点,从工业总产值、招商引资、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园区的科学考核和评价,引导各园区实现安全生产、壮大规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按年度开展产业园区考核评价,对评价排名靠前、成效突出的园区予以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对评价排名靠后或部分核心指标居后的园区加强指导和改进。
二、强化项目招引
(一)强化责任落实。围绕重大项目招引工作,狠抓责任落实,统筹推进重特大项目招引、建设、服务等工作。各园区履行主体责任,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做好项目招引、协调指导和跟踪服务。有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对照重大项目目标任务,制定落实方案,确保项目招引和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二)强化考核奖惩。围绕重大项目招引工作,完善考核体系,加大日常督查,注重过程考核,坚持结果导向,强化结果运用,对在重大项目招引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件的,优先选拔重用(晋升职级)。建立各园区党政主要领导以及承担招商任务的市直相关部门、国有公司主要负责同志招商引资实绩档案,作为对其考核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强化氛围营造。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件事做起,全力创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切实让投资者“人引进来、心安下来、事干起来”,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使伊犁成为令人向往的投资高地。
三、完善基础设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园区水、电、燃气、供热、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加快实施既有路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助力园区成为智慧园区、智能园区,持续增强园区产业发展承载力和支撑力。加快不同行业的标准化厂房、办公场所、标准化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企业入园建设周期,提高项目开工效率。
(二)优化园区配套服务。加快职工公寓、食堂、超市、药店等售卖场所的建设,围绕居住、医疗、商业、交通、教育等领域,完善各项生活设施,全面提升园区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区域人员的生活舒适度。设立重点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定期召开联络会议,进一步拓展与企业家的便捷化信息沟通渠道,鼓励企业及时反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帮助企业及时解决问题的快速响应体系。
四、强化要素保障
(一)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先进制造业发展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应用市场化手段、专业化管理,支持工业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探索设立产业链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州级专项资金用于园区规划补助和基础设施建设奖励补贴;充分利用专项资金、援疆资金、国债、专项债券、县市财政、企业社会资本等资金持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环保、安全设施。
(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加大面向国内外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吸引高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园区开发建设管理人才和公共管理服务等各类高端人才,助力园区提速发展。支持大专院校与园区开展校企合作、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等合作活动,为园区和企业输送人力资源保障。积极对接京津冀及西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层次人才,采取项目合作、挂职兼职、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企业顾问、周末工程师等方式开展产业创新合作。
(三)深化对口援疆合作。充分利用好援疆平台,积极与对口援疆城市对接,充分发挥援疆省市产业资源,在技术、资金、人才、模式、市场、品牌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突出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援疆省市建设“飞地园区”,由援疆省市自主开发建设、自主经营管理,有序转移中东部地区产业链,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五、提升园区服务
(一)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发挥州直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各园区的工作指导和协调服务,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跟踪掌握产业园区建设情况,研究解决各园区在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园区履行好主体责任,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与效率,优化完善项目审批、建设项目两证一书办理、项目用地手续审批、项目验收以及园区社会管理等职能,做好园区的建设发展、运营管理、政策落实、组织保障等工作,不断推进园区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二)制定园区优惠政策。电费补贴方面,积极申请出台高耗电相关产业享受电费补贴优惠政策,借鉴纺织服装产业电价补贴政策,按自治区确定的各类高耗电产业生产企业到户综合电价为基准,以用户实际用电为起点,差额电价作为补贴标准。物流保障方面,探索设立专项政策,扶持相关入驻企业的物流及仓储和其他相关运营;针对依赖物流发展的产业探索个性化扶持政策,对物流配送、包装等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三)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快构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搭建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和经营管理服务等服务平台,做好基础型服务、完善引导型服务、强化发展型服务。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重点完善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实验化验、技术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企业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企业上市辅导等金融服务,以及行业信息交流、科技信息交流、文化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
六、优化营商环境
(一)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企业降本减负的相关政策,继续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入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全面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建立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让企业轻装上阵。
(二)深入实施“一企一策”。围绕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土地供应、环境容量、能耗指标、投资融资、科技人才、公共配套、财政奖补等方面,探索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政策包,支持企业开展技改创新、新品研发、市场拓展、资本上市等,鼓励企业建设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
(三)持续优化政务环境。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相关配套政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积极推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制度,提高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实行重点项目立项和报建阶段事项联审联批制度,开展企业书面承诺容缺办理试点。全面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保障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理性决策、自主发展。